观天察地,取象万物,数千年前,先民以黑、青、赤、黄、白五种色彩凝聚宇宙玄机;这是属于国人的认知体系,也在代代传承中渲染出一个民族的磅礴想象。而千年后的我们,是否仍然可以从古老的“五色”之中,迭代出今天的“万象”?这个答案,或许可以在“五色万象展”中找到。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艺术展:把《周礼》里的五行色谱、郑玄注里的“雉羽色卡”,甚至《本草纲目》记载的雌黄颜料,统统搬进展厅。“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开展两个月至今,吸引10万余人亲临现场,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线上关注累计数百万人次,这场让东方传统色彩“活”起来的展览,成为近期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大亮点。
“五色万象展”,以传统色彩为轴,串联起古代文物与当代艺术,通过石色与水色的碰撞,探讨色彩背后的文化密码。
展开剩余92%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当盘古从混沌中醒来,以巨斧劈开天地,文明便迎来了曙光。
可以想象,伴随着光明映入先民眼帘的,一定还有色彩。无论是幽玄的天幕、喷薄的赤日、银白的素月,还是黄色的大地与青色的山川,“五色”的基因伴随着意识的萌芽,铭刻进华夏文明的骨血。
而当它正式见诸于典籍时,自然的五色已经从朴素的视觉图谱中跃升成为华夏宇宙观的精神符码。《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到了《尚书》所提出的“五行五色”,先民对自然颜色的理解达到了巅峰,五色之间,遵循着五行生克的规律。
这,也成为了“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的缘起(以下简称“五色·万象”展览)。
这场跨越古今的色彩对话,由“90后”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王华菁策划,自今年4月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展以来已吸引十余万公众前来“打卡”。展览将古代与当代艺术作品并置,展出广州艺术博物院馆藏作品与当代作品共61件(套),深入探索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转译与重构。
王华菁在展览现场
策展人王华菁,先后攻读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学士学位、山水专业硕士学位,在博士时又再次回到花鸟画领域,对色彩的理解早已成为了她专业的一部分。
可是在展览一年的筹备过程中,她依然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首先,是如何诠释“五色·万象”这个展览主题。
从“五色”与“五行”的关系入手。
古人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的五种要素,称其为五行,又将宇宙间的万千事物运动规律归结于这五种基本元素的相互作用与变化,进一步提出了相生与相克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色”与“五行”一一相对,“所以五色是五行系统的子项,也是五行系统的表征”,王华菁说。
随着进一步梳理,王华菁还将“五色”与“五辰”“五位”“五音”“天干地支”等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了黑(水)、青(木)、赤(火)、黄(土)、白(金)五个展览章节。她表示,这正是整个展览最大的突破:“我们打破了惯常以主题、媒介分类的展览模式,按照五行相生的逻辑布局了五个章节,希望观众看完后能了解五色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观展现场
为了便于观众更精准地理解色彩意义,王华菁还为五个章节的开篇撰写了一句话作为“点睛”,例如“黑者,水也。北也,冬也,羽也,玄武也,肾也,恐也……”“青者,木也。东也,春也,角音也,青龙也,肝也,怒也……”。当观众读到这句话时,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五色·万象”是这个意思。
除了诠释展览主题,界定展览内容范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五色’是一个大概念,例如赤色系中有绛纱色、海天霞,青色系中有太师青与天水碧,每一款东方传统色的名字都非常有意境,从我个人的角度很难取舍,但我们作为一个研究展,需要在内容上建立起一个标准”。为此,王华菁请教了很多色彩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学习的过程中,王华菁厘清了一个关键问题,东方传统色的研究,承载色彩的材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这意味着,展览要将“五色”的范围收缩到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之中。
展陈现场
最终,展览以八种传统绘画常用颜料(花青、朱砂、胭脂、雌黄、藤黄、铅白、墨)为核心,从石色颜料与水色颜料的角度展开,结合文字与实物展示,使观众既可以充分理解传统色是如何从真实世界中诞生的,又能从美丽的色彩名中了解其背后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
部分矿物颜料
提到“五色”,就不得不谈论其用色标准。
东汉郑玄作注《周礼·天官》,认为染正色标准是“夏翟”,也就是今天的环颈雉。这种鸟儿身上的羽毛颜色丰富,尤为难得的是“五色皆备成章”,所以先秦的人们就将“夏翟”的羽毛当成天然色卡,作为通用染色行业标准。
而“五色·万象”展的色彩标准,则来自《中华五色色卡》。
中华五色色卡
一直以来,单凭历史文献中对色彩的文字记载,很难找寻到具体所用的材料和技术,加上现代颜料合成工艺的冲击,传统“五色”文化基因面临着断代的风险。《中华五色色卡》的发布,为复原“五色”提供了依据,为后续的色彩匹配、色彩传播等应用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成果诞生于2024年由茅台支持的“东方传统色彩计划”。为了深化对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研究,该计划聚集了国内有关机构与学者智慧,搭建起传统色彩文化的深度研究平台。通过系统挖掘、科学整理与多元传播,项目致力于让东方色彩美学突破历史尘封,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此次发布的色卡,正是这一文化复兴进程中的结晶。
在“东方传统色彩计划”支持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何韵旺、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邵旻,分别采用“石色”与“水色”的方式,将石青、花青、朱砂、胭脂等传统绘画颜料色,严格遵循传统技艺还原传统色。
何韵旺在复原色彩样本
邵旻在复原水色样本
依托于“东方传统色彩计划”的技术支持单位——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把五色样本转化为RGB、CMYK等颜色标准的数据化色值。为传统色注入了现代化基因,为“五色·万象”展览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
漫步展览,五色的“现代性转译”贯穿始终。每个篇章的色彩都被解构为东方传统色、五行属性与现代性转译三个部分。
“我们的展品也是按着这个三个部分来选择与陈列的”。王华菁说,古代展品中,不少都是广州艺术博物院珍藏的一级、二级文物,主要有陈淳、八大山人、黎简等明清书画家的作品,体现五色观念在古代艺术中的具体应用。她以清代王鉴的《山水册》为例,“画家巧妙地运用黑色来代表水元素,同时也寓意着冬天、北方与寒冷。这幅冬景山水生动形象地对应了黑色与水元素的这一文化象征,因此被陈列于第一篇章‘黑色’”。
清代,王鉴《山水册》
同样是表达“黑色”,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创造的《北纬29°58的星星》则以水墨晕染+光媒体的形式,透过黑色洞见宇宙玄妙;星空则填补了中国传统画中较为缺失的题材,将人物与科技、传承与创新融为一体。
不止王绍强,“五色·万象”展邀请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济南等地的21位国内色彩创作领域优秀艺术家进行命题创作,以水墨、影像、综合材料等多元媒介,对五色进行全新解读。
他们有的在技法上各领风骚。比如同样以青绿山水画诠释“青色”,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许俊设色敷彩遵循古法,力求达到“浓而能清雅,明而能古厚,薄而能深沉”的境界;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大胆融入了西方油画技巧,用色在不失传统青绿山水画韵味的同时更加艳丽;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林容生则在笔下融入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三个人、三种方向,是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到今天守成与转换的生动缩影。
有的当代艺术作品,则是与先辈形成了同题对照。在“赤色”篇章,清代广东著名国画家熊景星在《花果图册》中描摹的木棉花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蓝创作的当代“木棉花”相对悬挂,“尽管都是木棉,都用朱砂作色,但观众看的时候或许会思考,数百年前艺术家眼中的花朵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有何不同?”
清代,熊景星《花果图册》
王华菁表示,“五色·万象”展在色彩之下还藏有一层隐形的“企图”,即串联起中国绘画现代转型的内在线索,并激发关于中国当代绘画语言的新思考。这种跨时空的对话不仅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边界,也推动了传统艺术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得到认可和发展。
经过半年时间的辛苦创作,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罗奇也为“五色·万象”展的“黄色”篇章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天光云影共徘徊》。
创作时,罗奇任颜料在画布上任自由流淌,呈现出一种不可控的状态,在等待颜料一点点凝固的过程中,学油画出身的罗奇思考着东方传统色最本质的意义。
“与西方油画色彩不同,东方传统色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若有若无的意境美,以及背后天人合一的哲学”,罗奇坦言,作画时他没有刻意贴合“黄色”这个主题,“没有人能确切说出传统文化中的‘黄’应该是什么样的,是明黄、土黄还是淡黄?是代表至高的权威还是大地的丰收?东方传统色彩的呈现由人的情感决定,于是我决定将秋天投入荷塘,从一个较低的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人与五色的关系”。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
画家罗奇在挥毫时感悟色彩,当切换回“馆长”这一角色后,罗奇对展览表现出更多的关心。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五色·万象”展是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第一次举办以“五色”为主题的跨时空艺术对话展,更是馆方对东方传统色进行研究的绝佳机会。本次展览,广州艺术博物院携手广东省博物馆,对展览中展出的五幅馆藏珍品进行了色度测试,使用积分球测色仪设备,成功将作品中的花青、胭脂、藤黄、蛤白等八种中国画常用颜料的色值进行数据转化,首次从客观数据层面对传统绘画理论中“墨分五色”的概念做出了科学诠释,为后续的衍生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古画旁的色彩解析
与此同时,“五色·万象”展在吸引观众这件事上卯足了劲头。除了在展览现场设置了“五色书房”“五行香室”两个文创体验区,非遗与展览IP精彩结合。
馆方还在两个月内组织了五场公教活动,邀请色彩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内容从兵马俑色彩修复到中国色彩的伦理与生活,吸引了不同年龄段和知识背景的参与者。
“东方传统色的瑰丽意韵,亟待我们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诠释与传承”,罗奇认为这个领域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概括起来就是建立色彩标准体系和宣传推广,“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以‘五色·万象’为开端,做东方传统色系列展,在内容上选择更聚焦某一单独色彩,向公众呈现它们的状态和当代运用。”在罗奇看来,只有当老百姓知道有一种色彩叫“东方传统色”,它才能真正从博物馆走向生活。
王华菁则相信,以五色为代表的东方传统色一直在以隐性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日常与审美。“很多人不知道传统颜料中除了雄黄,还有一种颜料叫‘雌黄’;但每个人都听说过‘信口雌黄’这个成语,这便是文化潜意识”。她还期待未来有机会在海外举办“五色·万象”展巡展,“‘五色’这个概念在日本、印度等国家也存在,它们与中国的‘五色’有何异同,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事情”。王华菁相信,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多维度的展示方式,能更好地推动东方传统色明晰自身在当代的文化身份,让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色彩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永恒的生命力。
这场展览最动人的,或许不是那些静止的展品,而是不同代际创作者在色彩维度上的接力……
文/图 戴世锦
发布于:贵州省华信金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