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西周的都城镐京在远处隐约可见,突然配资导航网,马蹄声疾驰而起,尘土飞扬。原来是一支整装待发的队伍,急匆匆地奔向一个叫做营丘的地方。营丘,今天我们称之为山东省淄博市的淄博区。
然而,曾经它的名字叫做营丘,今天,它将迎来全新的身份——齐国。这个地方,在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之后,被分封给了当时的太师姜子牙。
西周的分封制度在历史上广为人知。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周天子将天下如同分蛋糕般地切割成一块块,分给各路将领、功臣以及亲朋好友。这些分出的土地被称作诸侯国,而齐国正是姜子牙所获得的这一块蛋糕。
然而,姜子牙得到的这块蛋糕,却显得并不那么美味。姜子牙在七十岁高龄时,亲自出山辅佐文王和武王,参与了灭商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按理说,他理应获得一块肥沃的土地。然而,根据史书记载,齐国并非如此丰沃。就如《汉书·地理志》所言:“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齐国的土地广阔,但耕地稀少,人口稀疏,给人一种衰败、无生气的感觉。
展开剩余80%然而,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姜子牙依然决定接受这个挑战。而他面临的第一场严峻考验,便是在途经漫长旅程时的艰难跋涉。
从镐京到齐国,横跨陕西和山东,路途遥远无比,且古代并无现代的高速公路、内燃机和汽车,千里之程只能凭借步伐一寸一寸地前行。姜子牙带领大军,日夜兼程,跋山涉水,终于抵达了齐国的边界。
但此时,国都就在眼前,士兵们却已经疲惫不堪,步伐沉重,精疲力竭。连续数日的行军已经将他们拖垮,甚至鞭子抽打也无力催促他们前行。姜子牙见状,展现了其非凡的领导智慧,他决定暂时停下脚步,在原地扎营,生火取暖,给士兵们一个短暂的休息机会,准备第二天以全新的状态继续前行。精神焕发的队伍,才能展示出他们的威风,毕竟,他们是来接管一个国家的,而不是成为流浪汉。
姜子牙自己也需要休息。毕竟,年近百岁的他,经历了数天长途跋涉,身体也早已疲惫不堪。于是,姜子牙解开衣带,躺在帐中进入了沉沉的睡眠。然而,身为一位高人,他始终警觉,即使在睡梦中,也没有完全放松警惕。就在他半梦半醒之际,忽然听到不远处有低语声传来:“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言下之意,敌人暗中窥伺,认为姜子牙的军队如此安然入睡,毫无戒备,简直像是一群等待被击溃的目标。
这一声低语,像一把利剑刺入姜子牙的耳中,瞬间将他从疲倦中惊醒。他意识到,自己被敌人盯上了,眼前的这片安宁,或许正是灾难的前奏。他再也无法安睡,立刻指挥军队集结,打算趁夜前进,保证齐地的安全。
带领军队越过淄水河,姜子牙发现了一支正渡河的敌军,那是莱国的军队。莱国曾是商朝的附庸,周朝灭商之后,莱国一直未归顺。莱国的首领莱候野心勃勃,打算在姜子牙军队疲惫之际率先攻占营丘,从而借机占领齐地。
然而,莱国的出兵却慢了一步。姜子牙及时发现敌军正渡河,当时正是他们最为脆弱的时候。莱国的士兵正站在淄水河的半途中,进退两难,成了姜子牙的靶子。姜子牙立刻指挥军队展开猛烈攻击,箭雨如倾,敌军惨败,纷纷四散逃命,齐国保住了自己的安全。
姜子牙不仅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战士,还是一个卓越的治国能臣。在他接管齐国后,经过几年的努力,齐国从一个贫困潦倒的国家,迅速崛起,经济繁荣,军力强大,成为周朝的一个强国。《晏子春秋》记载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
然而,姜子牙终究不是不朽的神仙,虽然他经历了非凡的岁月,依然难逃寿命的限制。公元前1011年,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在139岁时病逝。
周天子始终对诸侯国心怀警惕,担心他们会因此而反叛。为了防止这种事发生,周天子要求各个诸侯国的王子,必须送到镐京担任官职,实际上,这种做法就是变相地将他们当作人质。姜子牙作为周朝的忠臣,他的长子吕伋也被送到了镐京。
然而,与其他诸侯国的王子不同,吕伋由于是成王姬诵的亲舅舅,享受到了格外的待遇。吕伋不仅深得成王的信任,还为周朝平定了许多动乱。等到成王去世,吕伋便开始考虑返回齐国,接替父亲的工作,成为齐国的第二任国君。
吕伋的一生,辅佐了三代周王,执掌过周朝的虎贲卫队,甚至平定过唐国的叛乱,可谓风光无限。然而,姜子牙的光芒过于耀眼,导致吕伋的事迹并未被更多人所铭记。如今,周朝的历史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而吕伋这位关键人物,也许只有像我这样,闲来无事的人,才会去翻阅史册,唤起他那段不为人知的光辉岁月。
发布于:天津市华信金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